网络时代大众影评的精神实质

品牌
电影文学
2018年07月05日 00:17

[摘 要]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大众影评成为电影评论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影评产生了巨大冲击。网络大众影评具有开放性、互动性、自由性和较少功利色彩的特点。在网络这个开发的平台上,聚集了大量的网络大众影评,从而了解话语暴力的问题。通过透彻分析话语暴力现象,反映了普通大众反抗权威、反抗传统的对抗姿态,同时也为人们非理性的盲从和伪个性埋下了种子,进而产生同质性的影评趋向。

[关键词] 网络时代;大众影评;话语暴力

随着电影工业的快速发展与不断完善,电影文化也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而电影评论是电影文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衍生领域,对于电影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伴随科技的进步、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影评已无法顺应时代快速发展的要求,网络大众影评是一种全新的文化现象,对于促进电影文化的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大众影评一方面改变了电影评论的面貌以及发展模式,另外一方面对传统的电影评论观念、创作与传播体制产生极大的影响与冲击,并加快了电影评论创作的数字化发展速度。同时,大众对网络影视评论的认识也更加主动,从直观感性的议论,快速发展到理性的思考和学理的探究。

一、网络影评的概念

网络影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影评包括网络上发表的全部影评作品,比如网上原创的影评作品、传统媒体上发表的影评作品上传到网上等。狭义的网络影评主要是在网络上原创的电影评论,比如,网络写手最初在一些网络论坛发表的评论作品。批评家彭加瑾认为,电影评论视是一种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理批评,目前主要有网络媒体的大众批评,专业的大众批评、准专业的大众批评这三种主要的电影评论形式。网络批评是网络社会所产生的一种文化批评形式,具有真实、坦率、锐利、迅速等特征,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目光。网络媒体为广大网民观众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交流、互动的平台,使得批评不再是批评家的专利。所以,网络影评并非电影评论与互联网络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主体特性的有机融合,并赋予其全新的生命力以及明显的时代特征的一种全新的文化现象。而本文谈论的重点是狭义的网络影评。

二、网络大众影评的特征

互联网络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对影评几乎没有任何编辑,对其技术性也没有太多要求。网络影评的发布对于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广大网络用户都可以成为影评的发布者。影评的发布没有编辑筛选过程,也无限受制于媒介容量,网民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可以自由传播信息。网民不仅可以在网站和论坛自由发表影评,还可以充分利用博客发表影评,比如“电影博客明星”徐静蕾、周黎明、顾小白等,还有更多的 “网络草根”发表的电影评论,几个兴趣相投的朋友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以影评为关键字的博客圈子,分析、讨论、交流各自的观影感受。网络草根发表的电影评论不会受到媒体政策的限制,往往比传统媒体影评人有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评论的长短也十分自由,同时还能够充分利用历史资料。所以,网络使影评不再是部分“专家”和“学者”的专利,广大网民都能参与影评,因而网络大众影片得以快速发展。

传统影评人难免要受到媒体机构的限制,发表自己独立的声音难度较大。这也正是传统影评人的局限所在,他们不仅要受政治环境以及文化氛围的影响,同时还受发表阵地的制约,他们撰写的电影评论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其主题也往往事先已经定格。而网络影评能够匿名发表,因而其独立性更强,所发表的信息更具对等性,参与也更加随意。在网络世界里,传统的“把关人”“沉默的螺旋”等都似乎不见踪影,评论者可以畅所欲言,发自内心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认知的主观意愿。评论主体与传统电影评论不相同,使得网络影评与传统影评的官方批评、专业批评有着明显的区别,少了很多功利色彩。然而,影评人其实也一个称职的观众,不会受到传统宣传媒介的观点所左右,也完全不会受到电影工业的潜规则以及部分媒体专栏的点击率的影响。然而影评人也不能一味地将自己当成一个口诛笔伐的侠客,可以随意发表内心的不满,无所顾忌妄加评论。

三、网络大众影评的精神实质

近年来,随着网络大众影评的发展,也出现一些负面问题,影响了网络大众影评的发展。因而网络文化研究对于网络上的非理性问题进行反思,比如网络中的语言暴力,包括网络“骂臭” “人肉搜索”等问题,网络群体以“无名的大众”的身份肆意攻击一些个体对象,从而个体对象的现实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引导网络舆论的理性化就显得非常关键。网络传播中的信息往往是真假难辨,网络也是一种媒体,同样容易被资本和利益所控制和绑架。当然网络大众这一群体就知识与教育素养的层面而言,应该具备一定文化修养,但我们也应该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也有不少网民的素质非常低下,一些网民甚至可以用恶劣来形容,而“少数人的暴政”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可以与“多数人的暴政”相提并论。因而在网络上提倡“人道主义”是非常必要而迫切的。

不可否认的是,影评话语暴力和当前中国盲目追求大片、可以模仿好莱坞的大手笔、大制作有直接的关系,同时也与中国电影产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有直接关系。而中国网络影评的也经历了两个不同阶段,早期(第一阶段)的网络影评并没有出现语言暴露问题;而目前正是处于第二阶段,大片兴起,电影产业快速发展,中国电影作为一个公共领域,因而变成网络大众反抗的目标和对象。网络影评中的话语暴力往往是对一些公共事件的强烈对抗,同时也是对权威文化的对抗,而这种对抗性也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表演。比如对张艺谋、陈凯歌以往的艺术大师如今却变成商业大片的导演发泄一种不满,当然也会对传统的专家影评发泄自己的不满。

网络影评的暴力语言与中国的二元对立结构密切相关。作为草根的广大网民,将其官方与精英视为结构的对面,参与者的内心有一种反权威、反资本的成就感。所以,对网络影评的评价,就不能忽视网络大众的这种对抗姿态。而对这种“弱者的反抗”应该持一种同情理解的态度,虽然这种反抗会产生诸多问题,比如非理性与暴力性,如同其他的群众运动一样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因此,在同情与理解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必须进行理性引导,进一步提升广大网民的政治素养以及理性论辩水平。事实上,这种“弱者的反抗”姿态其实在很多程度上是一种假象。暴力语言也是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而是这种暴力语言是不是网民内心情感表达、是不被一些利益集团所操控或者根本就是网民的盲从,也许这些才是问题的重点,才更值得警惕的关键所在。

与其他媒体影评一样,网络影评所面临的问题同时独立影评的问题。所谓的独立影评指的是评论是发自评论者的内心感受,而并非受其他力量的影响,按照克里斯朵夫·泰尔西特(Christoph Terhechte)的观点,独立电影不会迎合那些有政治、经济企图的人的期待,而是将自己对一些事物的看法、观点通过影片传递给广大受众。假如网络影评中的网络暴力语言是网名的内心感受,或许还值得同情和理解,可以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毕竟这种网络暴力语言所产生的伤害并不是非常严重。相反,对那些看似客观的、非暴力的影评如果收到一些利益的趋势而产生的单一、同质的影评应该引起高度警惕。必须承认的是,在电影产业的商业利益驱动下,网络影评也很容易被收编,而变成电影营销的一种更加高明的手段,为电影的发行宣传造势,比如拿钱发帖的被雇佣者、被雇佣的网络水军等。这些影评看起来客观而平静,甚至是故意挑起暴力谩骂为电影制造话题、制造噱头、吸引眼球,提高影评的票房。事实上,产业或资本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相互勾结,所有的异质都很容易被吸纳为同构,从而变成资本的雇佣,为利益集团服务。除了那些有预谋的收买行为,网络大众的盲从、无意识形态的召唤问题也非常值得警醒。很多网民一味跟风、盲从,甚至连电影都没有看过就妄加评论、煽风点火;仿佛参与评论是为了反权威、标新立异,这种非理性的盲从、伪个性,很容易被一些利益集团所利用。

网络的分众性比较强。由于网络论坛往往是按照不同的倾向、风格进行分类,不同的论坛吸引的是不同的人群参与其中,比如水木清华论坛的电影版经分成了两个版面:“电影”和“movie 俱乐部”。a,“电影”属于一种大众化的版面,主要是对当前热映的影片进行分析、讨论、交流与互动,而“movie 俱乐部”则是一种小众的版面,通常针对欧美艺术电影进行分析、讨论、交流与互动,评论者的观影经验往往更加丰富。不管是专业评论还是业余评论,严肃影评的对象仅仅是一个细分的市场。对于广大网民而言,在当前信息爆炸的网络信息时代,更多声音层出不穷,其辨别的难度非常大。而在网络上搜索出来的东西,通常是雷同的信息的相互转载,网民在网上浏览获得的对于一部影片的评论往往是同一种声音,而这些声音主要是来自于传媒、名人、资本的声音,而那些比较个人化的声音则被很难被网民所获悉。这也是网络评论中所不得不面对同质性的问题。

四、结 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传播,当传统影评进入到集体失语和遇到生存障碍时,一种崭新的网络电影评论方式悄然崛起,电影评论的网络新媒体形态也必将越来越多。电影评论的多元化,丰富了电影作品,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各种电影论坛和博客上的电影评论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网络影评新人打破了原有传统影评发展上的窘态,而是集聚一起,为影评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力量。另一方面,网络化的电影评论使得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电影评论的角度也越来越深入和新颖,在迎接电影评论事业发展新机遇的同时,也必须看到网络化给电影评论带来的商业化性质的弊端。网络时代的大众影评的根本目的是提供一个平台、营造一个公共空间,从而使得影评人、导演、学生、影迷能够在其中发表自己的内心感受、观点与看法。在当前的网络信息时代,获得信息、知识变得非常方便、快捷,使得电影也更加大众化与民主化,电影文化也日益成为大众生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大众影评是娱乐生活与电影文化消费的产物,承载了更多的社会意义与公共诉求。从长远来看,网络新媒体电影评论将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晓云.中国电影批评的两难困境[J].当代电影,2006(02).

[2] 李道新,杜庆春,朱日坤.访谈实录:网络影评改变中国电影批评的格局[OL].http://cul.sohu.com/20061013/n245784022_4.shtml.

[3] 周海英.从媒介环境学看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J].兰州学刊,2009(06).

[作者简介] 王振宇(1970— ),男,吉林省吉林市人,北华大学文学院传播系实验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编辑。

奢尚网©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影评 生活 网络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