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生死朗读》中汉娜形象分析

品牌
电影文学
2018年06月29日 23:50

贾宁+刘保娟

[摘要]善与恶,是与非,谁能正确判断?1995年,德国著名作家本哈德·施克林发表了《生死朗读》一书,这部小说一经发表,就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反响,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生死朗读》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人性、救赎、罪恶的故事。随着电影的问世,《生死朗读》引发的话题日渐热烈。其中,女主人公汉娜的形象深入人心,引发了不少话题。本文主要分析《生死朗读》中汉娜的形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生死朗读》;汉娜;形象

1995年,德国著名作家本哈德·施克林发表了《生死朗读》一书,这部小说一经发表,就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反响,如今已经被译成三十多种语言在全球发行,获得了四项文学大奖,而且登上了《纽约时报》,被称为畅销书榜首的首本德语书。2008年,这部小说经过改编,被拍成同名电影上映,影片《生死朗读》获得了第81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还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摄影等多项提名。此片的成功可见一斑。

随着电影的问世,《生死朗读》引发的话题日渐热烈。影片女主角汉娜看似平凡,实则是一名纳粹分子,在二战期间,由于她的行为,几百名犹太人被烧死在狱中,毋庸置疑,在犹太人面前,汉娜是一名施害者;然而,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汉娜仅仅是一名施害者吗?她会不会有自己的苦衷。《生死朗读》引发了人们对人性、尊严、罪恶的探讨。本文主要分析《生死朗读》中汉娜的形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一、《生死朗读》简介

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生死朗读》讲述的是一个15岁的少年与比他大20岁的有轨电车售票员之间的故事。20世纪50年代的某一天,生活在柏林的15岁少年米夏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间,他的黄疸病发作了,这时候,一名叫做汉娜的陌生女人帮助了他。虽然动作粗鲁,但是让米夏脱离了险境。米夏的身体康复之后,他想亲自登门答谢那位陌生女人,到了汉娜的住所之后,米夏被她所吸引。两人很快进入一段隐秘但又激情的关系之中。米夏与汉娜沉迷在性的欢愉之中,米夏慢慢发现汉娜很喜欢听他读书。因为朗读,米夏与汉娜的关系更加密切,米夏爱上了汉娜。然而有一天,汉娜突然不辞而别,只留下米夏对着空房子暗自神伤。

随着时间的慢慢逝去,米夏渐渐忘记了汉娜,但是那一段甜蜜、快乐的记忆一直停留在米夏的心中。之后,米夏成了一名法学专业学生,他在毕业之前去法庭旁听了一场对纳粹战犯的审判过程。突然,米夏在法庭上发现了汉娜的身影,她竟是作为一名被告人被审判。真相似乎越来越明显,原来汉娜曾经做过纳粹集中营女看守。当战争开始,关押犹太人的监狱着火时,汉娜与其他女看守没有及时打开大门,从而导致数百犹太人命丧火海。在审判过程中,汉娜对事实供认不讳,将自己知道的事情全说了出来,她甚至承认是自己写了那份述罪报告,最后,汉娜被判为终身监禁。这时候,米夏震惊了,他不敢相信自己曾经深爱的女人竟然是一名纳粹分子,而且还害死了那么多犹太人。当米夏细细回想若干年前与汉娜相处的点点滴滴,再深入分析了一下她在法庭上的表现,他终于发现汉娜是一个文盲,她根本不认识一个字。她之所以喜欢听别人为她朗读,就是因为她自己无法阅读。而她为了掩盖自己不识字的事实,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她将所有的罪行都揽在了自己的身上,代价就是在铁窗里了此残生。

影片的结局以悲剧收尾,汉娜在出狱前一天自杀了。米夏在她的墓前痛不欲生,最后决定将汉娜的故事讲给自己的女儿听。《生死朗读》看似一部爱情影片,实则蕴涵很多人生道理,引发了人们对于人性、尊严和罪恶的探讨。在犹太人面前,汉娜是一名施害者;然而,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汉娜仅仅是一名施害者吗?作为纳粹庞大杀人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汉娜负有罪责。但她也是一名普通的有轨电车售票员,在路上还帮助过病发的米夏,她的形象该如何定位?这是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的。

二、有代价的尊严——汉娜形象分析

汉娜的形象究竟应该如何定位?

1958年的那个夏天,汉娜给了米夏性方面的欢乐,也给了米夏家一般的温暖。除了对他们之间的年龄差距感觉不适外,我们似乎挑不出他们相处之间的弊端,有些时候,我们甚至会为两人之间的真诚爱恋感动着,比如米夏和汉娜第一次外出游玩时,米夏当着侍者的面轻轻地吻着汉娜的嘴角,这一幕让我们动容。我们开始衷心希望他们能有一个美好的爱情结局。但是,事情不是一帆风顺的,汉娜不辞而别了,这时候,疑云和谜团开始显现出来:汉娜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为什么她那么神秘?当米夏爱上她之后,她为什么就毫不留恋地走了?直到8年后,谜团解开,原来汉娜曾经是一名纳粹集中营女看守。当然,如果仅仅是女看守,这也没什么。关键是汉娜看守期间,数百名犹太人无辜命丧火海。这样子,汉娜的罪就犯大了。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汉娜对自己的罪行毫无认识,没有悔意,她甚至说这只是工作需要。当初那个风韵犹存的孤苦女人去哪儿了?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仿佛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但是我们真的要如此片面地认识汉娜吗?答案是否定的。就是因为汉娜形象的复杂性,才让我们对她深深着迷,为她的命运所哀叹。

(一)誓死捍卫尊严的自卑者

在米夏面前,汉娜似乎一直占据上风,她做事情看起来成熟利落,一直是高高在上的姿态。但是,汉娜其实是一个文盲,她一个字不认识,却拥有强大的自尊。她将不识字看作是人生的耻辱。在性格方面,汉娜既是自卑的,同时又是自尊的。她一直想尽办法掩盖自己不识字的事实。汉娜对米夏的来信视而不见,对米夏书上的名字标签视若无睹。当两人决定出外游玩时,她将所有的出行事宜交给一个比自己小20岁的少年去做。一开始,我们可能会觉得,汉娜作为一个像母亲一般的成熟女人,把这些琐事交给米夏去做,正是显示对米夏的信任。殊不知,汉娜其实是处心积虑地掩盖自己不识字的事情,来维护她那存在的尊严。汉娜曾经在西门子工厂工作,曾经有机会被提拔为工头,但是她却拒绝了,反而申请党卫军女看守的工作。因为汉娜知道,一旦成为工头,一定要涉及读和写,那么她苦苦掩盖的真相就会被揭露开来。

在与米夏相处的过程中,汉娜十分喜欢听米夏朗读,这充分显示出汉娜对文化世界中的美好事物的憧憬和向往,但是越向往,她对自己的文盲身份就越厌恶。当米夏无心地说了一句“像个笨蛋一样做功课”,汉娜立马恼羞成怒,对米夏吼道:“立刻从我的床上滚下去。”“笨蛋?你真的知道笨蛋是什么样的吗?你根本就不知道!”被汉娜怒吼的米夏一头雾水。他哪里知道,“笨蛋”就是汉娜真实身份的写照。一向稳重、成熟的汉娜失态了。她不想揭开自己不识字的伤疤。8年后在法庭上,纳粹分子汉娜指出那份虚假的报告是她与其他几个女看守共同商议的结果。在被其他五个人指证是汉娜一人写的时候,汉娜极力否认,她知道那是诬陷。当法官决定鉴定笔迹时,汉娜却突然承认那份报告是她所写。她知道,一旦要鉴定笔迹,她就要在众人面前说出自己是文盲的事实,所有的伤疤就会被揭露出来。所以汉娜承认了,最后法官宣判,汉娜被终身监禁。

为什么汉娜要费尽心机地掩盖事实真相。就是因为她有着强烈的自卑感,她绞尽脑汁地维护自己微薄的尊严。但是,她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后路呢?当她顽固而又坚定地踏上维护自己尊严的疯狂之路时,她的命运就定格了。她失去了终身自由。由于表现良好,18年后,汉娜被提前释放。但就在出狱前一天,汉娜自杀了。很多人都不明白,自由触手可及,为什么还要选择死亡。其实那也是汉娜自尊的心理在作梗。她不想在出狱后被施舍,被怜悯。就是这样一种心理,让汉娜放弃了生命和自由。从这里可以看出,汉娜是一个受害者,一个誓死保卫自己微薄尊严的自卑者。而她本人,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对自己生命的施害者。

(二)纳粹德国黑暗统治下的受害者

作为德国纳粹集中营雇佣的一名女看守,汉娜是纳粹庞大黑暗机器上的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毋庸置疑,汉娜对自己的工作是十分尽责的。当她接到上级命令挑选女囚犯,将她们送到集中营受死时,汉娜是一点没有怀疑过这个命令的合理性。当飞机轰炸,关押数百名犹太人的监狱失火时,汉娜想到的不是拯救生命,而是应该如何维持秩序,防止囚犯逃跑,她眼睁睁地看着监狱内的犹太人被活活烧死而没有加以援手。在审判法庭上,汉娜反复强调自己的职责就是看守犯人,她所做的事就是维持秩序,防止混乱。汉娜近乎固执地认为自己只是在服从命令,她不明白服从上级的命令有什么错。因此她当着众人的面质问法官:“如果是您,您又会怎么做呢?”这让法官无言以对。正是汉娜的固执害死了数百名犹太人,从这个角度而言,汉娜是凶手。

是什么使得汉娜这个看似慈爱的普通女人在面对屠杀时无动于衷呢?是什么使得她成为杀人工具呢?很显然,“刽子手”“杀人恶魔”这样的词汇用在一个文盲身上显得太过于沉重了。汉娜是一个文盲,不认识一个字,她的思想都受到纳粹分子的掌控,她又如何分得清错与对、善与恶呢?在当时情况下,汉娜没有拯救那被火烧死的犹太人,她是有罪的,但这符合她当时的思维能力,她是一个女看守,她必须服从命令,命令大于一切,这符合当时社会环境强加给文盲的一切。汉娜看似犯下滔天大错,但是她并不是一个与生俱来的杀人恶魔。当一个文盲没有思考能力,当她被卷进纳粹那个杀人机器中时,其实就像一个小小的螺丝钉在兢兢业业地工作,严守上级的每一个命令,不论对与错。从某种角度上而言,在强大的纳粹黑势力面前,汉娜失去了自己的判断能力,她只是一个时代的牺牲品,被无情地卷入历史洪流。

二战由希特勒挑起,当时的德国人对他有一种盲目崇拜,很多人对他顶礼膜拜,甚至一些知识分子、科学家、音乐家都愿意配合他为虎作伥。与那些拥有知识的人不同,汉娜根本没有一点文化,却在无知的情况下成了战争参与者。比起那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伪君子,汉娜确实是可怜的,最后,汉娜用自己一生的自由去为自己赎罪,也算是给了自己一点慰藉。

三、结语

不可否认,是个人和社会双重因素导致了汉娜的悲剧命运。一方面,汉娜是自卑的,却拥有强大的自尊,她费尽心机掩盖自己是文盲的事实,却用了一生的自由作为代价;另一方面,在德国纳粹黑暗统治势力下,汉娜是牺牲者。虽然对于那些死去的犹太人而言,汉娜是施害者,但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样才能真正还原历史,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走好未来的路!

[参考文献]

[1] 焦雅辉.一部启示录式的小说———读《生死朗读》[J].零陵学院学报,2004(12).

[2] [德]本哈德·施林克.朗读者[M].钱定评,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32.

[3] 詹春花.穿越黑暗的缪斯之音——评《朗读者》中汉娜形象的反思意义[J].当代文坛,2007(06).

[作者简介] 贾宁(1981—),女,山西平定人,石家庄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英语教育。刘保娟(1979—),女,江苏连云港人,硕士,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翻译。

奢尚网©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真相 人物 朗读者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