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熊猫》系列中“道”文化意象的传递

品牌
电影文学
2018年06月22日 04:35

[摘要]文化意象是文化传播时所呈现给人们的心理与精神图景。由美国梦工厂制作的《功夫熊猫》系列充分而且成功地传递了“道”文化意象。该文化意象由道教文化意象和道家文化意象两部分构成,前者体现为和平谷意象、师徒关系意象和得道成仙意象,后者包括正反意象、有无意象和动静辩证意象。这些意象的传递满足了当下社会人们对和谐的想象与热望。通过挖掘这些意象既有利于清拔西方文化领域中的中国文化乱象,更有利于廓清中国自身的文化传播视野。

[关键词]《功夫熊猫》系列; 道教文化意象; 道家文化意象; 社会和谐

《功夫熊猫》是由美国梦工厂动画工作室制作、派拉蒙影业出品发行的动画影片,已于2008年、2011年推出两部。两部影片都借用了中国文化的诸多因素,再加上好莱坞的精密制作,让国内爱影人爱恨交加。本文在析出电影中技术与娱乐因素的基础上力图挖掘分析该影片中的“道”文化内涵即道家文化和道教文化意象在电影中如何得到了成功地展现,这既能促进“西方化”的中国文化因素的国内接受,又能为中国文化的“西送”提供新的视角。

一、“道”文化意象的构成

(一)文化意象的概念

文化意象作为一个国家、民族精神财富的精华,它不仅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符号,还具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文化内涵。不同的民族由于其各自不同的生存环境、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往往会形成其独特的文化意象。但是在谢天振教授的专著《译介学》中的“文化意象”[1]“并未和传统的意象进行对比,指出其差别,导致文化意象与传统意象的混淆”[2]。事实上,文化意象只是翻译学词汇表述层面的一个简单术语,并无其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我们可以将它应用到任何文化主体的表述关系中。在表述人们对周遭事物的观感时,人们通常用具体的事物来指代抽象的概念,以已知、易知来推测未知或难知。而文化意象其实就由这两个层面构成即物象和寓象。前者作为一种感性经验,可以呈现为一种乃至多种感官感知的具体物;后者作为一种抽象的思想或 感情,可以被理解为“物象在一定文学语境中乃至整个文化环境中的引申”[3]。物象一般是信息意义载体,是文化意象构成中的客观部分,寓象呈现更多的则是主观因素。文化意象通常在文艺作品方面表现得更为深邃,因为文艺作品常常赋予具体生活事实想象与虚拟的层面。《功夫熊猫》系列作为美国好莱坞以“中国功夫+中国国宝大熊猫”信息粘贴为模式的巨型制作,少不了他们对中国文化意象的深入体悟。而影响中国几千年的“道”的文化意象在此系列影片中虽看似缥缈,却框架清晰。

(二)“道”文化意象的构成

“道”文化在这里包括道家文化与道教文化两部分。前者可以被理解为由老子、庄子开创,并在魏晋被重新发明的哲学思想流派文化。后者可以被理解为形成于两汉,后又有若干发展分化的宗教文化,从范围上讲,它一般会涉及教主、教义、教仪等,且有诸多的具象呈现,指涉的范围几乎无所不包。

道教作为一种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客观存在,它需要具有一些基本的要素即道教的观念、道教的体验、道教的行为和道教的组织制度。各个要素相互伴生、相互制约。从逻辑上看,它们分属不同层次。其中“道教宗教观念是核心基础层,道教体验和道教的崇拜行为属于亚层次”[4],而道教观念信条化、道教信徒组织化、道教行为仪式化、道教生活规范化和制度化则只能算作道教体系最外层”。道教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后改为《太平经》)为经典,以道观为传播教义场所,主张得道成仙、垂法济人、无量度人。至于道家,它起初只是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只是后来由于社会需要而被建构成一种思想体系。它以老庄等人的思想为主要代表,崇尚自然无为,反对斗争,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后赖于各个时代的建构与释解演化成为一个宏大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观、文化观、道德观、养生观等。

二、《功夫熊猫》系列中传递的“道”文化意象

“梦工厂着力于拼贴各种精彩的娱乐元素:有话题价值的题材、古怪的造型、抵死的幽默、大明星配音和疯狂的市场营销。”[5]这是我们普通人对《功夫熊猫》的理解。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梦工厂也是作为美国移民文化的代表而出现到我们的视野之中的,它在提取异质文化元素时似乎没有一点心理障碍或文化负担。至于《功夫熊猫》也毫不例外。

(一) 道教文化意象的传递

限于影视艺术的特点,道教宗教文化意象中的具象不可能一一获得呈现。但是《功夫熊猫》系列已经将道教宗教文化意象的核心形象展现齐全即道教的传播场所道教建筑意象、道教的道教师徒关系和道教教义中的得道成仙理念。

和平谷就是一个根据道教理念和智慧搭建起来的理想国度。而座于半山之上的武术道馆则更是凸显了道教的“出世”风格,远离世人,接近自然,云雾袅绕,山花烂漫,流水相依。所谓的道馆,你可以看到它的存在,也可以看到它的消失,这里是功夫的发源地。

电影中的师徒关系也为道教文化意象增色不少。充满智慧和预言能力的长寿的龟大师、羊仙姑作为年老之人,既是得道高人,又是精神领袖。至于浣熊师傅则是在道教之“道”上努力奋进的一个人。盖世五侠各显神通,却似乎对道知晓了了,他们只能成为普普通通的道教徒。反道的太郎曾经是浣熊师傅的爱徒,只不过他太过于追求“名”,在“道”的路上走得越来越远,从而遭到师父、师爷心理上的放逐,以至于普通的道教徒弟也算不上。

道教教义上有得道成仙这一说,浣熊师傅仍然是浣熊师傅,阿宝仍然是阿宝,他们都成不了仙,只有龟大师走到了这个境界。当浣熊师傅收到太郎越狱的信息时,马上命令手下 “什么都统统加倍”。乌龟大师则说了一句“欲避之,反迎之”。当盖世五侠在擂台上参加选拔、老虎将要被指定为龙武士时,一只熊猫从天而降,却得到了乌龟大师的认可。浣熊师傅不相信,而龟大师却已经到了“无”的境界:老虎超越不了浣熊师傅,更不是太郎的对手,只有白纸熊猫才有可能。之后乌龟大师对浣熊师傅说“没有偶然,你只要去相信”,类似偈语,无不体现着他的无上智慧。他相信阿宝要成为神龙大侠,做到了“致虚极,守静笃”。当移交完道教之权杖时龟仙人走了,悠扬的乐曲中,桃花散尽,飘若还无,最后幻化成一缕青烟!乌龟大师得道了。

(二)道家文化意象的传递

除了道教文化意象,《功夫熊猫》系列也展现了诸多道家文化意象。《道德经》八十一章弃事言理,从头到尾,没有人物,没有故事。它的重心是各种辩证关系,比如正反、阴阳,动静、有无等。在系列电影中这些都有所呈现,但我们这里只谈最为凸显的正反、有无及动静关系。

在《功夫熊猫》1中龟大师、浣熊师傅、盖世五侠以及阿宝都是正面角色,太郎是反派角色。但是在起初,太郎也是浣熊师傅的爱徒,浣熊师傅喜欢他甚至超过盖世五侠。《功夫熊猫》2中,沈王爷是反派角色,因为他打算用无人能挡的机密武器火药征服中国并且毁灭功夫。但是起初,沈王爷也是父母的珍宝。《功夫熊猫》1中武功秘籍充当了诱惑物导致了这种转变,而《功夫熊猫》2中则是火药充当了诱惑物。事实上武功秘籍与火药也能让阿宝变为反派,但是发生改变的不是阿宝,而是太郎和沈王爷。而且如若没有太郎和沈王爷,神龙大侠也无所谓存在。理由很简单,武功秘籍与火药打破了这个世界道的和谐,演化成了剧情中的正反关系。这种正反关系原本也是根本不存在的。

剧中的面条哲学和武功哲学都是老子哲学,充满了“有”与“无”的智慧。当阿宝满怀希望的打开卷轴时,一声惨叫,因为他发现卷轴上什么都没有。其实这就是“无”的境界,可惜阿宝这个时候还没领悟,浣熊师傅也没有弄明白。于是师傅命令大家一起撤退,由他来对付太郎。在撤退的过程中,阿宝的鹅爸爸告诉他一个做面条的祖传秘笈——那就是,什么都没有!但是你相信有,就有。随即熊猫灵光一闪,打开卷轴,看到了自己的脸:你相信你行,你就行!于是熊猫找到了自信,开始去进行决斗。毕竟有生于无,有无相生。

“致虚极,守静笃”是道家思想的一种境界观。《老子》以“水”为喻。水虽求下,至柔,但是它也融合了动静的所有细微的变化。因此《功夫熊猫》1中龟仙人总说到心静如水的比喻,而浣熊师傅一直在追求这样的境界,他一直渴望,“I am in the peace…”。此外,影片里悠扬、低缓而且空灵的音乐一停止,就会出现阿宝可爱、搞笑而且嘈杂极动的场面,这就是道家精义里的动静两极世界。

总之,我们如若将系列剧情连接起来,就可以发现熊猫阿宝的经历是一种蕴涵了美国式英雄的成长轨迹,从一个充满幻想的无名小卒,到万人敬仰的超级大英雄,再回归于对自我身份的思考。而在这些漫长的过程中杂糅了道教与道家思想的多重寓意。

三、“道”文化意象成功传递的原因

不管途径与方法如何,《功夫熊猫》系列都可以算作好莱坞成功寄望中国的情书,而且它们在中国的票房和口碑一直飘红。

首先,《功夫熊猫》所塑造的道家和道教意象都强调和谐,满足了很多人对未来生活的想象与热望。《功夫熊猫》系列中塑造的“和平谷”和“中国”,都是我们对和谐主题的一种建构。因为现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对自己与自己所属群体的关系日益疏远,各个种族民族的融合与冲突也日益加强,再加上科技异化力量的日益加剧,人们自我的认同耐心日愈缺乏。所以每个人骨子里都寻求一种社会的和谐与宁静,只要看到那烟雾缭绕的“和平谷”,只要有阿宝,只要有盖世五侠,一切的争斗都不复存在。

同时,《功夫熊猫》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极具中国意蕴的“美国梦”范式。

阿宝形象对我们来说看似陌生实际上却是很熟悉。因为每个人童年时都有过支持弱者战胜恶魔的情结,成年时都有在社会上努力向上爬实现自己美好未来的愿望,每个人都有默默无名时的内心躁动,也有突然成功时的狂喜和成功后内心的和谐与宁静。其实道家与道教思想像美国梦一样都强调自我发展,只不过他们的导向是空灵与涅槃,而美国梦的未来导向则是实用与治世。《功夫熊猫》系列的导演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以成长与励志故事为主线,以美国式的幽默为花边,以中国元素为多义启动点,《功夫熊猫》系列最终超过了《花木兰》,更是超过了中国内地拍摄的无数展示自己形象的影片。

[参考文献]

[1] 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 王明明.再谈“文化意象”[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05).

[3] 赵迎菊.语言文化学及语言文化意象[J].外语教学,2006(05).

[4]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78.

[5] 娄军.梦工厂的《功夫熊猫》:功夫片迷的动画情书[J].艺术评论,2008(08).

[作者简介] 温军超(1979— ),男,河南西平人,硕士,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老子文化。

奢尚网©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意象 人物 生活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